专业的品牌信息化整合营销服务机构

互联网信息化咨询/技术开发/整合营销

请通过以下方式免费咨询

【易龙天】智慧城市系统

1. 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一系列数字技术来丰富居民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政府服务现代化、改进无障碍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区。它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特点包括:


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各类传感技术,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监测和全面感知,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并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

宽带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基础条件,极大地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应用: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 智慧” 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 ” 与 ” 的结合,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从市民需求出发,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城市的多个领域,在交通领域可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并优化信号灯控制,提高出行效率;在能源管理方面能够对能源进行精细化监测和管理,合理调配能源供应;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在线政务平台方便居民办理业务,智慧教育系统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等。此外,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创新和提升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各有特色和侧重点。例如,新加坡有 “智慧国 2025” 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将城市建设成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美国在迪比克市建立了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连接城市公用资源以更好地服务市民;日本推出 “i-japan 智慧日本战略 2015”,聚焦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公共事业领域;韩国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运行与治理服务中;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开展试点工作,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 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2.1.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高效的资源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实现对城市资源(如水、电、气等)的精确感知和智能调配。以水资源管理为例,通过在供水管道安装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水流、水压、水质等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平台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精准预测用水需求,优化供水调度,减少水资源浪费。

在能源管理方面,智能电网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用电负荷情况,动态调整电力分配。例如,在用电高峰时段,通过合理分配电力资源,优先保障医院、交通枢纽等关键设施的用电,同时引导工业企业错峰用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精细化交通治理:

智能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通摄像头、车辆定位系统、道路传感器等设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时获取交通流量、车速、道路拥堵状况等信息。例如,利用这些数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智慧交通还能提供智能停车服务。在城市商业区和居民区,智能停车系统可以引导车辆快速找到空闲车位,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以优化道路布局和交通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优化公共安全管理:

智慧城市中的安防系统利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控网络。在城市重点区域,如机场、火车站、大型商场等,高清晰度的视频监控设备可以实时捕捉异常行为。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快速识别可疑人员,提高治安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对于城市应急管理而言,智慧城市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时(如地震、洪水等),迅速整合各部门资源,提供实时的灾情信息。例如,通过应急指挥平台,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可以协同作战,快速响应,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2.2.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便捷的生活服务:

智慧政务服务让居民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居民可以通过在线政务平台办理各种证件、申报纳税、申请补贴等业务,无需再到多个部门跑腿。例如,一些城市推出的 “一网通办” 平台,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和网上反馈,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和流程。

智慧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居民可以通过社区 APP 预约家政服务、维修服务、社区活动等。智能快递柜的普及,解决了居民收件不便的问题,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

 健康的生活环境:

智慧城市中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这些数据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向公众发布,居民可以随时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例如,当空气质量不佳时,居民可以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智慧医疗系统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远程医疗让患者在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大城市专家的诊疗服务。例如,通过视频会诊,专家可以为山区的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提出治疗建议。同时,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计等)可以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医疗机构,便于医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提供干预措施。

2.3.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新兴产业的培育:

智慧城市建设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众多科技企业围绕智慧城市的需求,研发和生产相关的智能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服务平台。例如,在物联网产业方面,大量企业专注于传感器研发、网络设备制造和物联网平台搭建,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为例,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等环节催生了众多的企业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传统制造业,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其向智能制造转型。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制造企业可以实现设备联网、生产过程监控和智能化生产决策。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和整车装配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传统服务业方面,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智慧物流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仓储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智慧金融通过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智能信贷等服务,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2.4.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对建筑能耗的监测和控制,智能建筑技术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条件自动调整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在办公建筑中,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自然光照强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实现节能目标。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优化交通流量,减少车辆怠速和空驶时间,降低了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同时,智慧城市鼓励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并配套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

 生态保护:

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城市绿地、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监测,及时发现生态破坏行为并采取措施。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森林覆盖率进行动态监测,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

智慧城市还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增加绿色空间等方式,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例如,在新城区建设中,规划更多的公园、绿地和慢行步道,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3.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3.1. 高效的城市治理目标


精细化资源管理:

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能源等)和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等)进行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通过智能电网系统,精确监测和控制电力的生产、传输和使用,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用电需求,优化电力分配,减少电力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技术,整合城市地理信息、建筑信息等数据,为城市土地开发、建筑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的城市布局。

智能化交通管理:

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减少交通拥堵。通过交通流量监测设备、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和交通诱导系统等,实时感知交通流量和路况信息,自动调整交通信号灯时长,引导车辆合理分流。例如,在早晚高峰时段,根据车流量动态分配主干道和支路的通行时间,提高道路的整体通行效率。

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快速预警和处理。例如,通过安装在道路上的高清摄像头和车辆识别系统,及时发现超速、违规变道等交通违法行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全方位公共安全保障:

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治安防控体系,运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城市公共区域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在城市重点区域,如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实现人员和行为的精准识别,及时发现和预防犯罪活动。

增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整合消防、医疗、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应急资源,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和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等)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3.2. 优质的公共服务目标


便捷的政务服务:

推动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政务事项的 “一网通办。市民和企业可以通过在线政务平台,办理各种行政审批、证件申领、纳税申报等业务,减少跑腿次数,缩短办事时间。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办理营业执照注册、税务登记等一系列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提供个性化的政务服务体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市民和企业的办事需求和行为习惯,主动推送相关的政务服务信息和办事指南。例如,根据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周期,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咨询和项目申报提醒。

高效的医疗服务:

建设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患者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医疗数据可以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减少重复检查。例如,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后,其医疗信息可以实时传输到上级医院,为后续的转诊和专家会诊提供数据支持。

拓展远程医疗服务,通过视频会议、远程诊断设备等技术,使患者在偏远地区也能获得大城市专家的医疗服务。例如,乡村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将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传输给城市医院的专家,专家在线进行诊断并给出治疗建议。

智慧的教育服务:

打造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学校建设智慧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如电子白板、智能学习终端等),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互动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使用智能学习终端进行在线学习和作业提交。

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名校的课程、名师的讲座等)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输送。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农村学校的学生可以同步学习城市优质学校的课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3.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实时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等环境指标进行动态监测。通过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在城市河流中设置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酸碱度、溶解氧等指标,一旦发现水质超标,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鼓励和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城市建筑中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建设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促进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经济活力提升与产业升级:

培育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城市经济增长。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设立物联网产业园区,聚集一批物联网芯片研发、传感器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在制造业中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在服务业中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新业态,提高产业竞争力。例如,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联网和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4. 智慧的生活体验目标


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设智慧社区,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社区生活服务。通过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物业管理系统等,提升社区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例如,居民可以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家门的开启,物业可以通过安防系统实时监控社区内的异常情况。

实现智能家居应用,居民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如智能音箱、智能手机等)控制家中的电器、照明、窗帘等设备。例如,居民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通过手机提前打开家中的空调、热水器等设备,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

利用数字技术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浏览图书、文物等文化资源,或者参与虚拟文化活动。例如,数字博物馆可以通过 3D 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参观文物展览。

整合城市文化活动信息,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市民推送符合其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信息。例如,根据市民以往的文化活动参与记录,为其推荐音乐会、艺术展览、民俗活动等感兴趣的活动信息。



查看更多